学道入门

大庄严佛像

时间:2018-05-08 08:42:50 您是第0位浏览者

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在道教信众心目中,道教就是道教,似乎不言自明。然而要想真正能够理解“道教是什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国内外研究道教...


什么是道教及道教的发展史

什么是道教及道教的发展史

    道教是在中国形成并传播的一种多神宗教,在中国古代影响仅次于佛教。道教被认为是和儒教和佛教一起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支柱。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

    在道教信众心目中,道教就是道教,似乎不言自明。然而要想真正能够理解“道教是什么”,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国内外研究道教的学者对“什么是道教”问题,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的确,给道教下一个确切的令人信服的定义,无疑是困难的。宋代马端临《文献通考》认为道教“杂而多端”,其实道教虚融,具有博容各派的综合性,它庞大精深的信仰和文化体系,以及几千年来与中国社会生活千丝万缕的不可分割的联系,令人很难准确全面地把握它的内涵。我们置身于道教之内的信士,对道教的理解有自身的优势,我们应该深入地去理解所信仰的道教。

    道教虽奉老子为祖师,但其主张与老子、庄子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而更多得益于汉初盛行的以老子之名言修道养寿的黄老道。道教的另一渊源是始于战国、盛于秦汉的方仙道。此外,亦可遥追殷商的鬼神崇拜。道教在其逐渐形成的过程中,与当时正进入中国的佛教的互动(佛教对道教的影响以及道家对佛教中国化的影响),也很值得注意。

    道教之所以称为“道教”,就在于信奉黄老之“道”。“道”是道教最根本的、最高的、最核心的信仰。老子《道德经》论“道”,从整体宇宙观出发,将自然之道、治国之道、修身之道归纳于一个共同的自然规律之中。除道论外,《道德经》还讲“德”,《德经》、《道经》并重。“德者,万类之本性也”,“物之在我之谓德”,“德”即“道”落实在人生、社会、自然层面的德性。道教之“道德”与儒教社会伦理道德内涵不同,它更侧重于自然,这一点应该区分开来。

    神仙信仰是道教与其他宗教相区别的显著特色,追求长生久视得道成仙可以说是整个道教的核心教义思想之一。道教庞大的神仙体系,大致可以分为“神”和“仙”两大类。“神”有先天神和后天神之别;先天神乃“阴阳不测之谓神”,乃是日月山川飞潜动植等自然物和自然现象的人格化,如天神地祇、五岳四渎之属。后天神乃“聪明正直之谓神”,道教有一条祭祀原则:“有功于民则祀之”,把有功于民的人奉为“神”,如中华先祖、圣贤先哲、各行业祖师、各地城隍土地等等,仙亦可分为“仙人”和“真人”,他们都是由人修炼而成,得“道”之人。其差别在于仙人肉体长生,真人精神不死。道教相信神仙实有、可学,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修炼理论和方法。

    道教宗旨,一言以蔽之,可以说是“道德、神仙”。道教内容“上标老子,次述神仙,下袭张陵”,主要包括道家哲学思想、神仙理论与养生方术、符箓醮仪三部分。道教以“道”为“教”,其政教教化体现在其济世度人的目标上。几千年来,道教一直沿着一条既求“致太平”又求“成神仙”的主脉发展,虽然历史上因社会气候差异,各个发展阶段各有所侧重,却都没有偏离这条主脉。探求国泰民安、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与追求自己长生久视得道成仙相辅相成。道教无为而治的政治思想、全生葆真的人生旨趣在道教全真派表现的最为突出。全真道要求真功真行双全,真功即性命双修的身心修炼,真行即济世利民的社会实践。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传统宗教。道教传统性,体现在其悠久的历史和对中国社会深远的影响上面。我国现有道教、佛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五大宗教,其中只有道教是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按《云笈七签》所说,“上古无教,教自三皇五帝以来有矣。”道教始源于黄帝,至今已有近4700年历史。自黄帝至崆峒问道于广成子,而开万世治世之道。之后黄帝修道功成,于鼎湖乘龙升天,即被尊为道家始祖。嗣后唐虞夏商周之祀神祭典、政治礼乐,皆本于道。春秋时老子作《道德经》阐述“道”之精义。战国时列子、庄子、文子、孙子、关尹子、鹖冠子皆宗黄老之道,而倡扬其说,蔚然形成道家。由是阴阳家、纵横家、墨家、杂家等,以及天文、五行、数术、蓍龟、方技、房中、神仙诸家、渐皆归附于道。至东汉时张道陵乃组成道教,其道大行,信奉者遍及中国。宋金时期王重阳又延续全真道一脉,金元之际救黎民出水火,以真功真行为教,大行于世,绵延至今。

    道教是中国文化的根柢,是诸子百家的总汇,几千年来与中国的社会变革、历史发展息息相关,对古代社会的政治、军事、哲学、伦理道德、医药学、养生学、冶炼学、天文历算、术数、符图、文学、艺术、建筑、生态环境、社会心理、民族关系等等方面都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同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三大世界宗教相比,道教具有鲜明的民族文化特色。道教不象三大世界宗教那样是由某一教主在短期内创立起来的,而是有一个在传统文化的土壤中长期孕育的过程。

    道教是我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它既入世而又超世的文化内涵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精神支柱。同基督教、伊斯兰教等一神不同,道教属多神教。道教中的神灵没有排他性,不仅教内的诸神是互补的,甚至同异教的诸神也是互补的。从道教教旨上看,他追求“致太平”、“求成仙”,重视现世利益。这同三大世界宗教追求灵魂的解脱,重视来世利益的特点大相径庭。从道教的风格上看,它以修习术法见长,对神秘力量和圣物不象其他宗教那样采取屈服、谦卑和祈祷的态度,而是认为“我命在我不在天”,尽力通过某种方式控制和支配它,将超自然的力量为我所用。从道教内容的结构上看,它比三大世界宗教存留着较多的民间信仰和思想材料,在内容上兼收并蓄、庞杂多端,在结构上有明显的层次性。道教在教团组织和布道活动上,一般也分为上层神仙道教和下层民间道教两个较大层次。道教的这些特点是同中国的国情、民情相适应的。

    道教不仅是汉民族的宗教信仰,而且还是许多少数民族的宗教信仰。在我国现有的五十五个少数民族中,就有瑶、壮、白、苗、侗、京、羌、黎、土、水、彝、毛难、仫佬、阿昌、土家、布依、纳西、蒙古、朝鲜、达斡尔等二十个少数民族信仰道教。其中瑶、壮、京、白、毛难、仫佬族以信奉道教为主兼信其它宗教;苗、侗、黎、彝、羌、土、水、阿昌、土家、布依、纳西、朝鲜、达斡尔等民族中有一部分人以信仰道教为主,同时又信奉别的宗教,或以信奉别的宗教为主兼信道教。当然也应当指出,在不同的历史时期,道教的教理教义、斋醮科仪、组织机构等皆有发展变化,即使同一时期,同一教派,也存在地域的差别。况且道教又是各个不同时期分别传入各个少数民族之中的,因此各个少数民族在对道教的信仰上也就因传入的时间不同而各有差异,即使同一民族也因所处地域不同,在对道教的信仰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道教不仅是中国传统的民族宗教,同时它又具备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的因素。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世界范围的道教文化研究热潮的兴起,不仅具有中国文化背景的一些国家和海外华人社会信奉道教者日趋增多,而且西方社会也出现“信仰道教的一代”成立了诸如英国道教协会、意大利道教协会等等之类的道教组织。从道教和道教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虚融的品格,以及它的发展现状来看,道教完全有可能发展成为世界性宗教。我们对道教和道教文化的光明前景充满信心。

    道教的发展一般分为汉魏两晋的起源时期、唐宋的兴盛、元明期间全真教的出现和清以后衰落四个时期。道教的形成是一个缓慢的发展过程。作为道教最终形成的两个标志性事件,一是《太平经》的流传,一是张道陵的五斗米道。东汉顺帝时(126年-144年),于吉、宫崇所传的《太平清领书》(即后来所谓《太平经》)出世,得到广泛传播。到东汉灵帝时,张角奉《太平清领书》传教,号为太平道,自称大贤良师,信徒遍布天下九州,已是颇有影响。后来黄巾起义失败,太平道日趋衰微。同样是在东汉顺帝时,张陵学道于蜀郡鹄鸣山,招徒传教,信道者出米五斗,故称五斗米道。其孙张鲁保据汉中多年,后又与最高统治当局合作,使得五斗米道的影响从西南一隅播于海内,遂为道教正宗。


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没有帮助,请留言告诉我,我们一起进步。 此评论不代表本站观点
分享到
  • 微信好友
  • QQ好友
  • QQ空间
  • 腾讯微博
  • 新浪微博
  • 人人网
版权所有 © DzyArt.com All Rights Reserved,备案号:闽ICP备10206874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