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乃初生物之颜色;争,意为上下两手双向持引,有坚持争取的含义。静,不受外在滋扰而坚守初生本色,能秉持初心,可谓守静。
人生真正的美,是静守初心,保持内心的淡定与从容。能让内心保持宁静的人,才是最有力量的人。经云“神静而心和,心和而形全;神躁则心荡,心荡则形伤。”一个人心浮气躁时,必然方寸已乱,因此会导致举止失常、进退无据,甚至还会失去正常的判断能力。反之,心静神定,泰然自若,你便听不到外界的喧嚣和嘈杂,为人处世就不会失于轻率,也更加能够认清真正的自己在哪里。
太上《清静经》中曰:“清者浊之源,动者静之基;人能常清静,天地悉皆归。”清者,万缘顿息也;静者,一念不生也。人生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能够定的住,能够静下来。人能够清净,就能够洞达天地之道,明达乾坤之理,就能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
道家有三宝: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诸葛孔明的《诫子书》中提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勤俭是一种修养,是一种德行,是一种风格,更是现代一种难能可贵的生活习惯。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这份勤俭,其实是对清静的坚守。
人们的物质水平提高了,温饱问题在很多人心中已然不是问题了。质朴、勤劳、勇敢、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先人的智慧,推动一个时代的发展,浓缩了一个社会的灵魂。勤劳致富,俭以养德,是一个恒久不变的真理。于是,越过困苦后,能依然保持质朴和勤俭,能够依然保持节约的品德,这便是守住了内心的清静。唯有清静,才能不生攀比,才可以使心中充满怜爱和对世界的慈悲。
“天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一个人要有番作为,上天必定会让他的人生旅途遭遇很多的坎坷,也就是说必先让其求生不得、求死不能,求不得之后,才开始痛定思痛。当他经历这些困苦以后,知道了生活的不易,心理素质、毅力、德行、操守都达到了一定的境界,朴素的品质也就不期而遇了,勤劳的德操、高尚的品质也就如约而至了。历尽千帆之后,才会明白生命原本的淡然。
人生的意义和目的,就是在寻找到一个不生不灭的、自有永有的“真我”,从而可以脱离轮回之苦。而寻找“真我”的这个过程就是修行。修行以修心为第一要务。心正,行即正;心静,行即清;心俭,行即精。心静,并不是要求人们放下生活和工作,回归到深山老林。我们努力赚钱养家,是为了与世人分享自己的奉献,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当不求回报、不计较成败得失、只是尽力完成自己的人生事业时,我们的心中便不再渴望任何欲求,此时我们便已经拥有了整个宇宙。
生命的丰盈缘于心的宁静与慈悲,生活的美好缘于拥有一颗精俭而平淡的心。因为宁静,才能深悟生命之轻。因为精俭,才能洞悉心灵之静。